经验丰富的油漆工常说:砂光越到位,油漆质量就越高,这充分说明了砂光对家具外观质量的意义非凡。
砂光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多的强调,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并在不断的改进发展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砂光人造板的时候出现什么样的故障,我们要如何去解决问题。
问题一:
平均厚度相对公称厚度调整不当
原因:
1.机器磨削厚度调整不当;
2.砂带已磨损,其特征是正偏差;
3.毛胚厚度变动过大 ;
问题二:
横断面中板厚差异过大,如斜楔形,中凸形等
原因:
1.上、下接触辊轴线在垂直平面内的投影不平行,其特征一般是斜楔形;
2.接触锟相对承压锟或工作台面不平行,其特征一般是斜楔形;
3.接触辊圆柱度超差,特别是橡胶覆盖的情况下,易磨损后使板厚呈中凸形;
4.基准板工作面直线度超差,其板厚缺陷一般也是近似中凸状;
5.工作台或机器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不同位置时横向平行度超差;
6.压磨器变形使工作面直线度超差;
7.压磨器中使用的羊毛垫或泡沫橡胶板磨损;
问题三:
板子两侧边局部区域厚度减薄,以称“塌边”现象
原因:
1.压磨器磨削量过大;
2.压磨器上的羊毛垫或泡沫橡胶板厚度不均,两端厚度过大;
3.石墨垫磨损;
问题四:
在纵断面内板厚差异大如前薄后厚,前厚后薄等
原因:
1.下送时辊和承压辊等未按要求正确调节器调整;
2.下送进辊的橡胶层磨损,使磨削基准产生变动;
3.承压辊径向跳动量超差将引起板厚沿纵向产生周期性变动;
4.采用丝杆 螺母机构调正机架升降的双面砂光机,挡升价构存在间隙时,上送时辊预压量前后两段调整不当,均会在磨削过程出现“让刀”现象,致使板厚前后产生差异;
5.前后导板调整不当也会出现上述类似情况;
6.橡胶接触辊辊面硬度过软,而磨削量又较大时,易出现“啃头”和“啃尾”现象;
7.前上,下导板调整间隙过大时,则在磨薄板时无法支托和限制工件的挠曲变表,而产生"啃头”和”啃尾”现象;
问题五:
板子的上, 下磨削量不一致,其中一面已显露出芯层料
原因:
机器调整不当,下接触辊上母线相对前部下料辊抬起或落下是与规定磨削量不符。
问题六:
板面手感粗糙,有毛茸状现象
原因:
1.砂带粒度过粗;
2.板材含水率高,已超过10%;
3.磨削量过大;
4.进给速度过快;
5.板材热压后未经充分冷却;
问题七:
板面出现被挤后的亮带
原因:
1.砂带已纯化丧失切削能力;
2.导板调整不当,产生挤压;
3.吸尘不合要求,砂带被粉尘堵塞,丧失切削能力;
4.板面被油污染,使砂带被粉尘粘附后产生堵塞;
问题八:
板面出现规则的横向条纹
原因:
1.进给系统故障,使进料速度产生周期性的快慢变化,判断方法只要变动一下进料速度,视变动前后的横纹节距有无变化,若无变化则是进给机构内有故障。
2.胶合板芯板的旋切过程已产生节痕,在砂光表板后产生复印效果,而使表面也产生横纹,其节距在变换进料速度时也保持不变,应予注意,防止误差。
3.砂带接头不良,接缝处厚度超过砂带制造标准的规定,对有压磨器的砂光机可适当加大其磨削量,一般可消除此缺陷。
4.接触辊等砂锟平衡不平,其缺陷的特征是节纹间距很小,节纹间距阻随送时速度的加快而加大。
问题九:
板面在某几处位置出现横向条纹
原因:
1.承压辊外圆沿母线方向有条状磨伤痕迹;
2.承压辊上有条状积尘;
3.进给辊调整不当,使板子在磨削过程,瞬时突然受阻而产生细微的停顿现象,有进出料辊台安装不当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问题十:
板面出现纵向的直线条纹缺陷
原因:
1.接触辊表面有局部凸点,便如粘有被压实的粉尘块或粘有石墨带上脱落的石墨粉;
2.橡胶接触辊表面被损伤出现环状伤痕;
3.压磨器的石墨带和羊毛毡等被局部损坏,或混入硬质异物;
问题十一:
板面出现纵向之字形蛇纹缺陷
原因:
1.砂带背面的布基在织造时有接头疵点,这在细砂带磨削时特别敏感;
2.砂带表面有局部缺陷,砂团和胶斑;
3.砂带使用一段时间开始出现上述缺陷,则可能是表面有局部被嵌在工件的硬物划伤;
4.因吸尘不良造成砂带背面有粉尘压实点的结块现象;
5.石墨带质量差,石墨粉脱落后被压实在砂带背面;
6.砂带表面被油污染,使粉尘附后产生结块 ;
问题十二:
关于直线形纵纹产生原因
所谓纵纹缺陷是指其纹路方向与板子的进给方向一致,这种缺陷在连续砂光后同一批上反映,其位置是相同的,但是其具体的位置则有随时性呈无规律状。
这种缺陷的原因也相对容易分板,均是源于接触辊表面或石墨带表面存在个别的突出点。
例如有进会因石墨带上的石墨粉脱落,随着砂带的旋转被压附在接触辊表面,形成凸点,这里的纵纹是凹入板面的。
问题十三:
关于“之”字形纵纹产生原因
缺陷除了有上述纵向特征外,还呈现有一定节距规律的“之”字形状,与直纹相似,在连续砂光的同一批板内出现的位置是一致的,而具体所在位置有随机性。
产生的原因就在砂带上看,因为砂带在磨削过程是沿锟轴线往复摆动的,与工件直线进给运动合成的结果就导致了“之”字形的运动轨迹。
信息来源:鲁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