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缝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一种十分常见和重要的结构工艺,往往是指家具面板与四周边框的连接处的或宽或窄的缝隙。
伸缩缝是为受天气的干湿变化而令木材产生的膨胀收缩预留下的运动空间,防止家具面板过度形变而导致家具边框角榫开裂变形。
但是预留在座面与边框连接之间的缝隙也影响了家具的审美。而现如今已经有如煮蜡处理、高温热处理等工艺来解决木材受天气湿度变化而产生的干缩湿胀的问题,然而这些处理方式破 坏了木材天然的有机属性,令木材部分纤维结 构受损,弱化了木材天然的美感。
自框架结构的出现后,中国传统木工艺对伸缩缝结构的探索便从未停止。伸缩缝结构也有许多变式。而西方国家传统木工艺显然也意识到木材干湿形变的特性,并且也提出了各自的方法,甚至在现代家具设计中也能发现他们对家具结构的细心处理。
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国明式家具木工艺与西方家具木工 艺对木材形变处理方式的异同,提出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中对伸缩缝结构的优化途径。
01 中国传统的伸缩缝工艺
明代家具作为中国家具历史上的集大成者,明代家具简约的造型、成熟的结构、以及极强的文人情趣的完美融合令其影响扩散至世界各地,在17~18世纪“中国风”掀起了欧洲的审美热潮。明式家具成熟的结构也令其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结构伸缩缝最好的宝贵资源。
要说伸缩缝,则先要从最基本的木框架结构开始。木框结构包括木框嵌板结构(俗称落槽)和木框包镶结构(俗称蒙平)两种形 式。木框嵌板结构(见下图)是指四边带有榫头的面板与经过挖槽后的边框组成的一种木框结构。
▲木框嵌板结构截面图
每根边框榫眼往往留下2mm~4mm空间应对木板的形变,在木板受干湿变化发生形变时往往是在树纹横向(即上图中A-B方向)上的变化较明显,所以木板得以在边框中由AB方向运动。
第二种木框架结构是木框包镶结构 (如下图),然而这种连接方式往往采用的是胶合板材作面板,因为受人工蒸压粘合等工艺, 故收缩率并不大,所以可以采用粘合的方式将面板安装于框架中。虽说胶合板材干湿收缩率并不大,但是久而久之总会发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产生缝隙,这种缝隙也可以成为伸缩缝。
这种木框架结构对板材要求较高,故并不常用,若用这种方法加工实木木板,后果可能会导致整个木框架变形甚至开裂损坏。
▲木框包镶结构截面图
伸缩缝往往用于木框嵌板结构中。是木框嵌板结构的衍生工艺。没有伸缩缝的木框嵌板结构由于边框高于平面,形成明显的凸起,无论是作为座椅面板还是桌面面板都会造成一定的使用障碍,同样也大大影响了美观,为了使木板材与边框齐平,以满足审美和使用需要,又要避免木材形变破坏整体结构,伸缩缝工艺就诞生了(见下图)。
▲伸缩缝截面图
伸缩缝是中国传统木工艺中的精华, 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木工的智慧。面对自然材料的缺陷古人也采用了各种智慧的处理手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于车轮材质的木材并不能采用类似伸缩缝的办法解决其形变,故只能用火烤而使木材纤维干枯断裂从而减少木材发生形变的可能性。
而日用家具则更关注于使用体验与审美效用,所以 并不能像制作车轮一样将木材烤干,而是采用如同大禹治水一样的“疏导”方法,令木材自由运动,却又无法对家具结构造成损坏。这种解决问题的独特思维方法也奠定了中国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02 国外对木材自然胀缩的处理方案
卡里·维尔塔宁(Kari Virtanen)是芬兰有名的木家具工艺大师,于1967年建立了 NIKARI家具工坊。
NIKARI在市场调研,设计优化,工艺探讨, 销售宣传等每个过程的实施,都可以说是家具设计,制作行业的规范与标杆。尤其是在对木材收缩变化的处理上,NIKARI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
02-1 NIKARI的KVT1型号座椅
维尔塔宁创办的NIKARI由于其产品的设计与工艺的完美结合而声名大噪,阿尔托艺术设计学院邀请他给学生上课,维尔塔宁连夜制作了一把形式最为基本的座椅,这也是后来NIKARI 产品中最为经典的KVT1型号座椅(如下图)。
▲KVT1型号座椅外观与尺寸
这把座椅采用最简单、普遍的形式,只包含了靠背椅最基本的元素:椅腿、座面及靠背,然而令人称道的是维尔塔宁在座面上做的文章。据NIKARI现任负责人Jenny说,维尔塔宁为了向学生讲解木材自然收缩属性,他特意将座面的后边框去掉,只留下左右及前侧边框, 座面用尺寸较小的板条桦木粘合成板,通过在边框中打槽后安装座面板(如下图)。
▲KVT1型号座椅座面顶视图
芬兰木家具材料多采用桦木,而桦木的收缩率较中国喜用的硬木更大,所以桦木受干湿变化所产生的形变更为明显。而维尔塔宁去除了座面后边框,令座面板在纹理横向上可以自由变化而避免了边框的束缚。后椅腿与两侧座面边框完全叠合,也掩盖了边框上榫槽的痕迹,在形式上令作品更加完美。
02-2 NIKARI的SKANDI型号座椅
SKANDI型号座椅也是NIKARI产品中的经典。NIKARI沿用了一贯以来的简洁风格,而座椅底面结构才是设计团队关注的重点。SKANDI 型号座椅椅腿与座面面板相连接,四根斜方向上的横档与座面,椅腿相连,而四根斜向横档间却互不相连,座面下方的中心横档则通过榫结构穿插在两对斜横档之间。
在座面板伸缩时,每根椅腿及斜向横档跟随上方的面板同时发生位移。然而座面下的横向穿裆通过木榫始终可以将受力均匀分散至椅腿(如下图)。SKANDI型号座椅如上述KVT1型号座椅相似,从结构上解决了木材伸缩的问题。其解决问题的结构可谓是创新之举,它并非利用科学技术去除木材天然的伸缩属性,而是用设计方法巧妙地规避伸缩属性破坏座椅结构的可能性。
▲SKANDI型号座椅座面下方结构
03 现代家具中伸缩缝设计的思考
03-1 伸缩缝结构的工艺美
伸缩缝的出现可以说依托于框架结构,是对木框嵌板结构的优化。中国传统伸缩缝结构的发展历经千年,却未发生明显的变动, 证明了伸缩缝结构之成熟。“为人们服务的许多器物,是无名工匠的劳动”一代代的传承、思考与不断重复的实践活动赋予了以伸缩缝结构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传统之美”。
柳宗悦曾对工艺之美如此描述:“佳作自然天成,工艺之美也是材料之美。对材料的忽视也是对工艺之美的忽视”。自然材料的胀缩属性带来了制作生产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也让智慧的人类找到各自跟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即使木材被砍伐处理制作成家具, 然而似乎依旧保持着“活性”,伸缩缝工艺通过巧妙的控制疏导,令自然材料展现着独有的魅力,这便是“材料之美”。
模式化伸缩缝结构工艺的困境
伸缩缝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智慧与工艺之美,而相较国外丰富多样的家具形式、结构工艺,当代模式化的伸缩缝工艺制造也有值得令人反思的地方:
①狭小的空间频添了清洁的难度令伸缩缝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
②许多厂家对伸缩缝宽度、工艺把握不当会影响家具整体品质及审美效用。
③部分红木家具预留的伸缩缝过宽,却成为厂商的一种 “说道”,不利于品质的提升。
④模式化的伸缩缝工艺与其他传统工艺似乎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设计师本身对基本木工知识的欠缺令其对传统流传的工艺“奉若神明”,困于形式的“标新立异”而不敢也无法在结构上提出新的方案。
芬兰工作坊的KVT1型号座椅也是框架结构的家具,然而维尔塔宁大胆去除了后边框,虽然在座椅造型上依旧未有新意,然而从家具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把座椅对所有家具从业者有启发性的意义。传统伸缩缝只用于木框嵌板结构中,可运用的对象太过具体而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发展。
03-3 伸缩缝工艺的本质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在其“事理学”理论中提出“事”是“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脉络。设计方法的本质也就是在“事”的关系脉络里去研究、发现、理解,才能创造出合情合理的“物”。也就是说,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应该理解的并非是“怎么做这件事 情”,而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研究伸缩缝结构前,也应该首先理解伸缩缝与“事”之间的本质关系。
免木板材受干湿变化影响发生形变从而影响家具结构。理清了这些逻辑,似乎做到结构创新并非难事。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家具设计师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如伸缩缝结构、榫卯等传统工艺充分了解,且理解工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即工艺背后的本质。
参考对比在解决统一问题上中国传统工艺与其他国家工艺 的异同、解决方式,这样才有可能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结构优化的可能。
04 结语
伸缩缝是中国传统木家具结构工艺的精华,是中国传统家具框架结构下的产物。伸缩缝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木工艺匠人对自然材料的独到理解与感悟。中国传统木家具手工艺者通过伸缩缝将自然材料的劣势转化为家具工艺中的山观点,这种“疏而不堵”的解决方案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具体呈现。
而在现代家具设计语境中,工匠,设计师并不能满足于我们祖先所取得的成就,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包容的态度以及更专业的知识素养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主动积极地汲取营养, 才有可能传承,发扬中国传统的优秀工艺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光彩。
信息来源:鲁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