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设计行业,我始终有一个思考:为什么很多设计“看起来很美”,却难以落地,也难以真正融入生活?
这背后,其实与中国设计师的培养背景密切相关。相比国外重视理工与艺术结合的体系,国内大多数设计师是纯艺术出身,缺乏对“工业化”和“生活实用性”的系统认知。
美是有了,但“两头不靠”
正因如此,我们在市场中看到大量设计存在“两头不靠”的现象:
一方面,不具备工业化落地的可行性,无法顺利生产;
另一方面,脱离了真实生活的使用场景,缺乏实用性。
虽然这些作品在美学上确实吸引人,但却带来了巨大的“落地困难”和“生活矛盾”。这种现象,在整个行业中相当普遍,也非常值得警惕。
不理性的设计,推动了行业的某种进步
当然,这样的设计虽然问题不少,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正是因为有大量“不完美”的设计,不断地试错和突破,才推动了消费者审美的进化,也倒逼行业进行技术与产品的革新。
好的变化:设计开始回归理性
我欣喜地看到,现在的新一代设计师,正在逐步回归理性。
过去那种爆发式、感性化的设计潮流,开始趋于收敛。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已经装修过两套、三套房的客户,逐渐成熟,开始主动舍弃那些“看起来高级却无用”的设计。
客户的成熟,也促使设计师更务实、更聚焦实际问题,这是行业发展的好信号。
值得借鉴的国外经验
国外的很多设计,其实并不复杂。
首先,他们非常重视环保,这已成为设计的基本共识。
其次,他们讲究与建筑系统的融合,设计方案往往需要与建筑师、水电工人等多个专业团队协作落地。
此外,由于人工成本较高,他们不可能进行过度装修,也就自然形成了更理性、简约而实用的设计理念。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依然存在**“过度装饰”**的空间,因为我们的人工成本相对可控。但从长远看,这种局面也终将改变。
未来趋势:从“湿作业”到“干法施工”
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升级,特别是内装领域从“湿作业”向“干法施工”的演变,国内的设计和施工体系也在不断成熟。这是一个缓慢但确定的过程,需要更多时间和积累。
而在这条进化之路上,设计师的角色尤为关键。
结语:
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团队,不仅要有艺术眼光,更要懂工业逻辑和生活逻辑。
唯有如此,才能为行业带来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推动。
设计的未来,不止于好看,更在于美学、实用、工业的统一。这,才是中国设计走向成熟的真正方向。
信息来源: 鲁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