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摇曳间,清风解暑意。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湖畔百竹园内,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道军正和同事观察试验苗长势。“等这批南方新竹通过‘北方考试’,就能‘安家’了。”他说。
百竹园是东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部分,占地约300亩,现有竹子70多种、近30万棵,是我国北方少有的竹林、市中心四季常绿的“天然氧吧”。
然而这里曾是竹子生长的“禁区”——盐碱涝洼地。钟道军说:“10多年前,一到冬春盐碱就泛出地面,地上如同盖着一层雪。现在竹子活了,公园美了,很多人来散步遛弯。”
改变源于国家“南竹北移”工程和林业人的不懈努力。“南竹北移”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旨在将南方耐寒性良好的竹类品种移植到北方地区培育扩繁,以支援北方生产建设。
聊城是较早开始试验的地区之一。聊城地处鲁西黄泛冲积平原,由于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形成大面积黄河故道,部分土地沙化严重。“最初,我们将少量淡竹、早园竹、黄古竹等引入公园一角,大伙观察到竹子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能防风固沙,十分欣喜。”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说。
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档案馆的资料里,记载着当地“南竹北移”的历程:1959年,从浙江引进淡竹一、二万斤试种,多数竹根不发芽或发芽后枯死;1979年,引进淡竹120墩种于林场,生长较好,每亩栽植40墩,沙壤土适宜种植……
“几十年来,在引进耐寒性强的品种,科学确定栽培密度、管理规范的同时,加强科研攻关,不断试验、反复试错,破解了一些技术瓶颈。竹林产生的大量优质竹根水还有效改善了地下水水质。”郭喜军说。
近年来,聊城成功培育驯化出耐盐碱竹子品种,积极开展竹种质资源评价和良种选育,推进北方竹种质资源库建设,为北方竹子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支撑。目前,全市竹子种植面积3000余亩,建立了以百竹园为主要栽培地的5处竹种质资源圃,打造了沿黄竹林风景线。
从“种绿护绿”到“享绿用绿”,“南竹北移”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持续释放。走进冠县国有毛白杨林场,一片杨树、竹子混交林长势正旺。林场场长申中文说:“在低效林的林下空间种植竹子后,形成‘上杨下竹’竹木混交复层群落,不仅可以改善小气候,提高林业稳定性和抗逆性,还解决了北方杨树落叶后冬季缺绿的景观问题,提高了林场生态文化服务功能。”
“新绿”不断蔓延。记者了解到,聊城定期开展“送竹子进万家”活动,向喜竹、爱竹群众赠送竹苗,一些村庄开始在房前屋后栽竹子,让边角地“长出”绿意。此外,作为农业大市,聊城206万亩设施农业中用竹竿建造的大小拱棚有130余万亩,竹竿用量总价值达40多亿元,不少企业、合作社看到竹产业的发展前景,积极生产销售竹材。
“推动竹生态、竹景观、竹文化、竹产业融合发展,让‘南竹北移’‘以竹代塑’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业态创新等更好结合,以竹为‘媒’更好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聊城市副市长王刚说。
信息来源:新华社